从“治理难题”到“治理样板”
—— 八巨镇前案村加强基层治理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唐颖
“以前村里有矛盾只能干着急,现在党员上门调解,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陈开斧竖起了大拇指。近年来,八巨镇前案村把基层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积极探索新经验新模式,实现了从“治理难题”到“治理样板”的华丽转身,处处彰显着蓬勃生机。
党建领航,筑牢治理“主心骨”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前案村以党建为核心引擎,创新开展“田间微党课”等特色活动,将理论学习融入村民生产生活一线,用实干担当赢得民心。“以前听党课觉得枯燥,现在这个微党课就很接地气!在田里干活时能学到知识,还可以和党员干部交流种植经验,非常好。”村民尚素香告诉记者,村里还通过“点亮微心愿”活动,让党员干部深入村民家中,倾听群众心声,不少村民的“微心愿”得以实现,进一步拉近了党群距离。
与此同时,村里建成了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常态化开展各种活动。从政策解读到实用农业技术传授,全方位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该村70名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乡村发展的“领头雁”。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村集体收入累计达120多万元。
服务为基,凝聚治理“向心力”
服务群众是基层治理的落脚点。前案村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划定5个网格小组,构建起“两委班子—党员—群众”的紧密联系网络,每名两委班子成员联系5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不少于30户群众。
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同为改善村容村貌贡献力量。党员陈大姐主动承担起网格内卫生监督的责任,每天早早起床,巡查道路卫生情况。在她的带动下,周边群众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主动清理自家门前屋后的杂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民张大爷和邻居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产生纠纷,网格员得知后,第一时间上门调解,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村干部一起,耐心地给双方讲解政策,分析利弊。经过多次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和解,握手言和。“网格员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守护好村里的和谐安宁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网格员王伟业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网格员,在遇到矛盾纠纷时,要先当‘灭火器’,再做‘裁判员’,只有厘清是非曲直,才能更好地引导双方处理好问题,重拾邻里温情。”
为更好地服务村民,该村党员志愿者和网格员组成“支愿服务队”,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面对行动不便的村民,帮办员主动上门收集材料,跑腿代办医保缴费、证件申领、政策咨询等事项。村里的独居老人周奶奶对此深有感触:“多亏了村里的志愿者,上次我生病,一个电话他们就赶来,不仅送我去医院,还跑前跑后帮忙挂号拿药,就像家人一样。”这些点点滴滴的服务,汇聚成300余次志愿活动、50余个难题的高效解决,让“有困难找服务队”成为了村民们的共识,也让前案村处处洋溢着互助友爱的温暖氛围。
“村里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文化体育广场等,举办了村民广场舞、乡村篮球赛等32次文化娱乐活动。”八巨镇政法委员、前案村党总支书记朱洪辉告诉记者,丰富的活动不仅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凝聚起了基层自治的强大向心力。
制度固本,构建治理“融合体”
制度建设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前案村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凡涉及村里的重要事项,都严格按照“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程序进行,确保决策民主、透明。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等阵地,前案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在村史馆中,陈列着许多珍贵的老物件和历史照片,生动地展现了前案村的变迁。“村里还经常邀请老党员、革命烈士后代讲述革命故事,让我们年轻一代了解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刚参观完村史馆的村民小李说:“作为村里的一份子,我深刻感受到身为‘前案人’的骄傲与荣光。这些红色记忆和发展历程,不仅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印记,更将转化为我们建设家乡的澎湃动力。”
记者了解到,该村还季度性举办道德讲堂,以“积分超市”形式鼓励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村民张阿姨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成为“积分超市”的“常客”。她告诉记者,现在村民都争着做好事、挣积分,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了。“村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赚取积分,凭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朱洪辉介绍,这一举措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有效涵养了文明乡风。
如今的前案村,在党建引领下组织更强、服务凝聚中民心更齐、制度保障下治理更优,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朱洪辉表示,未来,前案村将继续深化基层治理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让乡村更加美丽、村民生活更加幸福。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