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一线焕发光彩
2025-07-15 08:49   浏览人次:

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一线焕发光彩
—— 省委驻滨乡村振兴工作队牵线高校师生来滨开展社会实践

  栾坤恒  邹杰  管军  陈宏伟  颜威
  7月7日至9日,河海大学“水润乡田·智兴滨海”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团抵达我县。在省委驻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牵线下,一场跨越300多公里的社会实践之旅就此展开。从水利工程现场到高标准农田,从红色文化展陈馆到养殖试验基地……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服务乡村,从“小切口”入手展开“大纵深”实践,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一线焕发光彩。
  实践团首站来到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张家河闸站和陶圩河闸站现场。站在张家河闸站的调度操作台前,河海大学海洋学院2022级本科生晏同学盯着实时跳动的水位数据,若有所思:“课本上防洪排涝的理论概念,在这里具象成了能覆盖25个行政村、年减少2000万元内涝损失的具体工程。”
  “教材中提到的‘U型槽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确实能减少水流阻力,新铺设的排水渠横截面参数与理论模型高度吻合。”在陶圩河闸站建设现场,数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董同学认真记录着智能化监控系统的施工细节。
  闸站现场负责人介绍:“这些正在建设和已经建成的智能化设施,正是水利学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落在田野间,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注脚。”
  在界牌镇政府5楼会议室,河海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揭牌。界牌镇党委书记吴宝庆说:“挂牌不是终点,是校地共建的新起点。过去我们缺先进技术、缺深度分析,现在高校的年轻人带着知识而来,我们提出需求清单,这才是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最接地气的‘双向奔赴’。”
  随后,河海大学党政办公室党支部与界牌镇周庄村党总支签署了结对共建协议。“能和‘双一流’高校的党支部结对共建,我们村的党建工作底气更足了。”周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学军接过协议时,眼里充满期待,“我们了解到河海大学党政办公室党支部还是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有这样的好帮手带着干,往后我们就能把党建活力实实在在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动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深入座谈后,实践团一行走进周庄村菊花种植基地。“这片基地是村里的特色产业,可最近雨水总体偏少,灌溉任务比较重。”随行的江苏美岸菊花有限公司负责人边引路边介绍。通过近距离观察菊花生长,从菊花的株高叶色到灌排参数,实践团成员以专业视角,将观察结果转化为具体数据记录,把了解到的情况延伸为解决方案雏形。这既是对座谈中“水利体检”的践行,更是将“把课堂搬到田间”真实地写在了乡村的土地上。
  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时,71岁晏大爷家中一张泛黄的老水车照片吸引了实践团成员的目光。老水车是过去靠人摇水的印记,智能闸站是如今科技控水的模样,见证着滨海治水的变迁,也记录着青年一代的接续奋斗。
  实践团沿着“水脉”探寻滨海的过去与未来。在县博物馆,古代捍海堰遗址画面、20世纪70年代人工河道规划图、1950年治水笔记,串联起千年“向水而生”的历史。数学学院2024级研究生周同学望着展柜里的泛黄手稿感慨:“老水利人笔记里写着‘宁流千滴汗,不叫寸土淹’,这种精神令人感动,我们一定会好好传承。”
  宋公堤主题文化展陈馆内,1941年5月军民勠力同心、历时两个多月筑成长达45公里拦海大堤的史实,令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课本里的‘红色水利’,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就的。”数学学院2024级研究生花同学站在“迎难而上修北堤”主题展区前轻声说。
  沿着宋公堤向前,实践团来到海堤边的宋公亭,远眺绵长的海岸线,校地共建的“生物+工程”护岸映入眼帘。一行人还参观了陶湾海洋牧场陆上冷水鱼养殖试验基地,基地创新利用LNG气化过程释放的冷能,为三文鱼、硬头鳟、鲟鱼等高附加值海产养殖供冷,每天利用冷能6吉焦,相当于节约用电1680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935公斤。“工业余能+智慧渔业”模式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从抵御海潮到循环经济,滨海的‘向海之路’写满了创新与智慧。一批批重大项目在这里火热推进,进一步释放了‘蓝色引擎’的澎湃动能。”河海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顾建国的话语,引发了实践团成员的共鸣。
  “青春向党”主题微党课与总结仪式上,实践团成员的汇报满是“泥土味”。“在周庄村,我看到成片的高标准农田正在释放着多重红利。”“3天实践,我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土地,更用真心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分量。这里有历史的厚重、科技的温度,更有百姓对未来的展望。”
  返程时,实践团成员的随身笔记本里,记满了调研数据,还印着村民的笑脸,更记着一份责任。而这场扎根田野的实践,也正是新时代青年学子的生动实践。他们用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振兴路,展现出最动人的青春风采。
  据了解,近期省委驻滨乡村振兴工作队积极协调河海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常州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师生来我县开展社会实践,通过“高校+乡村”深度联动模式,推动更多“青春智慧”转化为“田间实效”,绘就校地协同发展的生动图景,以“智”赋能滨海,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