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出甜蜜记忆
2025-07-03 08:38   浏览人次:

  本报记者  李雨朦
  体验职业:传统爆米花制作
  体验地点:吉达广场
  “嘭”的一声,白雾裹挟着焦香瞬间弥漫开来,金黄饱满的爆米花倾泻进麻袋。在快餐食品和工业化零食盛行的今天,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已愈发少见。近日,记者走进向阳路吉达广场,沉浸式体验了老式爆米花制作过程,探寻这份传统美味背后的故事。


记者体验制作爆米花。    (刘朔池 摄)
  循着若有若无的焦香,记者找到了正在忙碌的爆米花师傅老张。他的摊位前摆放着造型独特的老式爆米花机,这机器形似葫芦,黝黑的机身布满岁月的痕迹,一端带有长长的手柄,熊熊燃烧的火炉吐着红火苗,一旁的鼓风箱有节奏地发出“呼哧呼哧”声,整套充满年代感的工具,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围观。
  “这机器可有年头了,从我父亲那辈就开始用,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二代了。”张师傅一边熟练地擦拭着爆米花机,一边笑着向记者介绍,“现在很多年轻人没见过,都觉得新鲜,每次出摊都有不少人来瞧热闹。”说话间,张师傅从身旁的麻袋里抓出一把颗粒饱满的玉米粒,这是他特意从乡下农户那里收来的老品种玉米。“只有这种玉米,炸出来的爆米花才够香、够脆。”为增添风味,张师傅还准备了方糖和一小袋糖精,“老一辈人喜欢吃糖精的甜,现在年轻人更爱方糖的味道,我两种都备着。”
  得知记者想体验制作过程,张师傅热情地应允:“来,我教你!”
  在张师傅的指导下,记者小心翼翼地打开爆米花机的盖子,倒入半锅大米,又加入一小瓶盖的糖精。当试图拧紧盖子时,才发现需要不小的力气,费了好一番工夫才将盖子严丝合缝地扣上。把爆米花机架在炉火上后,张师傅按下电机开关,机器便开始自动匀速转动。“这电机是我后改造的,既省力,又能保证受热均匀。”张师傅笑着解释道,“不过火候和时间还是关键,火大了容易焦,火小了不香,一般要加热到10多个压才行,这全靠经验判断。”记者站在一旁,眼睛紧紧盯着压力表,感受着锅内压力一点点上升。
  等待中,摊位前渐渐围拢了不少市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最前面,眼神里满是期待,“我小时候,一听到这‘嘭’的响声,就知道有爆米花吃了。那时候家里穷,能吃上一口爆米花,就跟过年似的。”旁边一位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也感慨道:“我经常给孩子买超市里的爆米花,但总觉得少了点味道,今天带他来见识见识真正的老式爆米花。”孩子则睁着大眼睛,紧紧盯着正在加热的爆米花机,脸上写满好奇。
  大约10分钟后,张师傅示意锅内压力已达到合适数值。在他的帮助下,记者将加热的炉体移开炉火,把爆米花机的口对准一旁的麻袋。握着铁棍的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在张师傅 “用力!”的喊声中,记者鼓足勇气用力一撬盖子。刹那间,巨大的声响和升腾的白雾扑面而来,尽管已经有心理准备,记者还是忍不住后退了几步。随后,香甜的米花便如雨点般装满了麻袋。
  记者迫不及待地品尝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米花,入口酥脆,香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还带着一丝炭火烘烤的独特香气。“虽然现在超市里有各种口味的爆米花,但这种老式的味道才正宗,有小时候的感觉。” 一位特意赶来的市民说道,“每次闻到这香味,就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追着爆米花摊跑的日子。”
  这份承载着几代人童年记忆的传统手艺,如今面临着传承困境。张师傅坦言,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又累又赚不了大钱,还得成天守着炉子,太辛苦了。”而且,老式爆米花机的安全隐患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之前就有报道说,有人操作不当,爆米花机炸伤了人。”尽管如此,张师傅依然坚持着这份手艺,“只要还有人爱吃,我就会一直做下去,不想让这门老手艺失传。”
  记者手记:如今,随着时代发展,老式爆米花逐渐成为一种“稀罕物”,但它承载着的是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和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它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城市烟火气中一抹独特的色彩。或许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多方式,让这份充满温度的传统美食焕发新的生机,让更多人领略到老式爆米花的魅力。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