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王瑾 梁建山) 近年来,县农业园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核心目标,立足园区农业特色与群众需求,以“宣传破题、制度固本、服务暖心”为抓手,纵深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推动文明新风与农业生产、乡村生活深度融合,引导群众主动破旧习、树新风。
特色化宣传引路,让文明理念扎根田间地头。结合园区群众多从事农业生产、关注“身边事”的特点,农业园区打破传统标语口号式宣传局限,打造“接地气、有农味”的立体宣传矩阵。依托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各村实践站,组建“田间宣讲队”,围绕“文明农耕”“节俭办事”等主题,在农闲时段开展“地头微课堂”“庭院议事会”等活动12场,覆盖群众2000余人次,用“农家话”讲清文明道理。针对园区年轻从业者与返乡创业青年,利用“智慧农业园区”公众号、种植户交流群等平台,推送“抵制高额彩礼”“婚丧简办指南”等图文10多篇,转发农业领域文明典型视频30多个,让文明新风通过“指尖”传递到生产生活各个场景。
系统化制度筑基,让文明实践深入治理末梢。坚持“党建引领+群众自治”双轮驱动,农业园区构建“园区党工委—村党支部—红白理事会—党员示范户”四级责任体系,将移风易俗与园区治理、农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一方面,发挥党员种植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的模范作用,建立“党员包片联户”机制,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主动劝导身边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行为;另一方面,结合园区实际修订村规民约,创新推行“文明积分制”,将“绿色种植”“互助农耕”“文明办事”等行为纳入积分范围,积分可兑换农资、农技指导等服务,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
精准化服务暖心,让文明新风化解群众难题。立足园区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农业园区坚持“治旧俗”与“解难题”同步推进,以贴心服务减少陈规陋习生存空间。整合老党员、农业专家、志愿者等力量,组建“农情服务队”,不仅为群众免费提供婚丧事宜流程设计、费用核算等服务,还结合农时推出“错峰办事指导”,避免农忙时节因操办酒席耽误生产。建立“需求动态响应”机制,通过“田间走访”“线上问卷”“合作社座谈”等方式收集群众诉求,针对种植户反映的“办事没人手”问题,及时调配志愿者协助完成农事,让移风易俗工作既有力度又贴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