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雨朦
  当北纬34度的滨海迎来金秋,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的巨大储罐泛着银灰色光泽,“吞吐”着-162℃的液化天然气;1400平方米的智能养殖车间里,成群的三文鱼正摆着尾鳍在水中穿梭。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却因“冷能”开启了跨界融合。
  推开陶湾海洋牧场陆上养殖基地的门,一股带着海水气息的凉意扑面而来。车间内,两条养殖产线整齐排列,不时有工作人员拿着平板电脑,俯身查看养殖池边的温控仪表,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实时调整着参数。“三文鱼对水温的挑剔程度,在水产养殖领域可是出了名的,8~18℃才是它们舒适区。”技术员王晨浩指着仪表上的数字说,“你看现在池子里的温度16℃,这可是咱们反复调试出来的‘黄金水温线’。”
  凑近养殖池,能看到三文鱼不时甩动尾鳍,偶尔有几条调皮地游到池边,轻轻触碰透明池壁,泛起一圈圈涟漪。“去年7月投苗的时候,每条才200克重,现在都长到快3斤了。”王晨浩笑着说,眼里满是期待,“再养一年多,就能长成10斤的成鱼,按每斤100元算,一条鱼就能卖1000元呢!”更让人惊喜的是,这种模式还让养殖成本降低了近三成,“每利用1吉焦LNG冷能,就能少烧0.28吨标准煤,咱们每天用6吉焦,相当于省了1680千瓦时电,减排二氧化碳935公斤!”
  滨海海水常年徘徊在20~28℃,这样的天然条件本不适合养三文鱼。直到“绿能港”的冷能出现,局面才彻底扭转。“我们是全国首家冷能交换中心!”来到冷能交换中心,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的设备运行图谱介绍道,LNG换冷装置、外管网系统与公用工程系统正协同运转,通过二氧化碳与水这两种媒介,将LNG气化时释放的冷能高效回收利用,实现了能量的精准转化。“每年5到10月,20℃的海水从海里抽上来,送到这里和-162℃的LNG‘碰面’。”工作人员边说边指着设备上的温度显示屏向记者解释,“LNG吸收热量变成气态,海水就‘抢’走了冷能,降温到13℃,再通过管道送到养殖池,刚好能稳定在16℃。”
  这座冷能交换中心的厉害之处,更在于对不同温度层级冷能的“物尽其用”:-155℃以下超低温段用于液化空气分离,制取工业气体;-40℃左右中低温段供给冷链物流与果蔬冻干企业;-20℃冷能则用于打造冰雪旅游项目。如今,管廊下游已有不少依托冷能的项目破土动工,冷能产业集群效应正逐步显现。
  冷能的高效利用,不仅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找到了“平衡点”,更给我县的绿色转型装上了“新引擎”。曾可能被浪费的冷能,如今变成了带动产业升级的“宝贝”:既减少了传统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压力,又为三文鱼养殖、冷链物流、冰雪旅游等产业开辟了新赛道,真正实现了“一举两得”。而随着冷能利用技术的成熟、应用场景的拓展,这片依海而兴的土地,未来还将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解锁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可能。(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