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侍甜田) 今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向海而兴,树牢“寸海寸金”意识,积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着力提高海洋经济的含绿量、含金量,奋力打造江苏沿海经济带新兴“蓝色增长极”。
推进产创融合发展。紧扣“风光氢储碳海农”,聚焦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船舶、海洋渔业等重点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精准招引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等“四有型”企业。深入实施规上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行动,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引领作用,支持苏盐、万恒等企业开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石油机械产业向核电阀门整机方向攀升。用好滨海科创园、箐英荟产业研究院等科创载体,深化与先进地区创新资源对接,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移、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20条等惠企政策精准落地,放大“黄海明珠人才”滨海计划撬动效应,不断深化校企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持续做强零碳特色。加快推进100万千瓦近海风电项目,全力争取440万千瓦国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提速打造绿色氢氨醇基地。一体推进电网改造和绿电直连线路建设,探索发展离网型新能源体系。积极申报中央储备煤基地,争取高效清洁煤电四期项目,探索“火电+CCUS”试点示范应用。加快编制冷能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探索制定冷能利用地方标准,持续完善冷能交换中心、冷水鱼养殖等冷能梯级利用生态,打造国家级冷能利用示范区。加快创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工厂、零碳工厂,招引更多有绿电绿证需求的企业,争创国家级零碳园区。
加快集聚低碳产业。围绕打造风电母港,加快建设海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远景风储一体化等项目,积极布局风电全产业链。以正负极、电解液、隔膜材料为重点,做强储能电池材料产业集群。推动LPG项目年内开工,大力招引下游产业,将LPG由燃料向原料转变,提升产业附加值。培育壮大零碳服务产业,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碳足迹认证、减排方案设计等服务。坚持以能源赋能制造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招引对绿电需求较大的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做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连申线二级航道的服务保障工作,围绕打通“最后一公里”,持续完善“公铁河海”集疏运体系,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重要货运枢纽、江苏沿海重要大宗商品物流基地。推动滨海港铁路支线开通运营,大力引进头部物流企业,提速建设冷链物流中心。提升LNG保税罐周转效率,持续扩大保税进口、转口业务量,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升级和业态模式创新。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