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充电宝”的守护者
2025-02-14 19:05   浏览人次:

  本报记者  刘伟
  体验职业:储能运维管理员
  体验地点:三峡滨海储能电站
  2月7日,记者走进位于滨海港片区三峡滨海200MW/400MWh储能电站,体验储能电站负责人孟楷金的一天工作日常,感受电站运维管理员为保障电站安全运行所付出的艰辛与坚守。


记者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吴贵民 摄)
  上午8时许,孟楷金和同事们已换上工装,戴上安全帽,手持记录本,走向电站的8个储能分区。他们的任务是完成每日例行的设备巡检,这是保障电站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
  “电站储能系统由46个储能单元组成,共计包括46台箱式变压器和1080台储能一体柜,配套建设110kV升压站及110kV送出线路。”孟楷金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储能电站架构。
  “我们电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采用组串式储能系统方案的共享储能项目,因此,每个储能分区的每台柜子相当于一个小型储能电站。”孟楷金一边检查柜体外观,一边向记者解释,这些两米高的白色柜体内,密布着电池簇、变流器和温控系统。记者按照孟楷金的要求,在记录本上详细标注该柜的电压、电流数据。“每台柜子的数据都要人工复核,防止传感器误差。”孟楷金补充道。
  在靠近边缘的一台储能柜前,孟楷金突然蹲下身,指着柜底通风口的几片落叶,“别小看这东西,堆积多了会影响散热。”说罢,立刻着手将其清理。
  在巡检设备结束后,记者在与孟楷金交谈中了解到,这样的巡检每天要进行两次,每次耗时近一个小时。行走在成排的储能柜之间,记者感受到的不仅是设备发出的电流声,更有电站工作人员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回到储能电站的中央控制室内,只见电脑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这是电站与江苏省电力调度中心实时联动的核心场景。“省调要求我们即刻按照10%的爬坡速率,满功率200MW开始放电。”刚巡检完的孟楷金来不及休息,紧盯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处理着刚刚收到的“调度指令”。   
  “现在你的任务是当‘第二值长’。这台显示着能量管理控制系统,另一台连着省调的储能控制系统。”在做完放电准备工作后,孟楷金将座椅让给记者,自己则站在一旁认真指导。
  “组串式储能系统的优势在于‘精准控制’——每个储能单元独立运行,可根据需求灵活调配。比如这次放电,我们会优先调用电池荷电状态较高的单元,同时避开正在检修的单元。”孟楷金说。
  孟楷金的手指在触控屏上划出隔离区,记者则同步核对每个单元的充放电深度。当确认指令无误点击“执行”时,我手心里已沁出一层薄汗。
  “嘀!嘀!”警报声突然响起,3号储能分区的一台变流器图标从红色变成醒目的绿色,孟楷金迅速通知同事去现场检查一下,发现异常实时报告。
  等待回复的时间里,记者紧盯着不断刷新的数据流。直到对讲机传来“现场设备正常”的汇报后,孟楷金仔细比对储能单元的实时数据,确认是因为气温较低导致的传感器误报后,将警报状态解除。“这种‘虚惊一场’在冬天时有发生,但我们从不敢大意。”他坦言,所有设备异常必须及时查清,否则任何细微异常都可能被放大为系统性风险。
  据了解,该储能电站每次可存储40万度电,通常可满足20万城乡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更关键的是,它“消化”了滨海港片区部分的弃风弃光电量,将自然界能量不断转化为稳定电源。
  夜幕降临时,站在控制室的楼台上,近处储能柜群的指示灯如繁星闪烁;不远处的风电机组叶片正在暮色中缓缓旋转。在滨海港片区土地上,看不见的电流正悄然改写能源供需的时空格局,并点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灯火。
  记者手记:“我们守护的不只是设备,更是能源转型的未来。”结束采访时,孟楷金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这座“超级充电宝”背后,是孟楷金与同事们日夜坚守,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台设备,用数据编织安全网络,用技术创新突破行业瓶颈。如今,三峡滨海储能电站作为滨海港片区能源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在电力需求峰值时段为滨海港片区供应具有成本效益、稳定可靠且绿色环保的电力资源,更能形成显著的产业协同效应,进而为片区打造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动能。(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