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镇:织密秸秆禁烧思想防线
2025-11-07 08:53   浏览人次:

本报讯 (赵越 李蓥吉) 连日来,通榆镇坚持“宣传先行、教育引导”,创新宣传形式、拓宽覆盖范围、深化内容实效,以立体化宣传矩阵推动秸秆禁烧政策入脑入心,为实现“零火点”目标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接地气”宣讲,政策入户“零距离”。镇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组成28支“禁烧宣传小分队”,以村(社区)为单位开展“敲门行动”。队员们携带《秸秆禁烧告知书》《生态保护手册》走进农户家中,用方言土语解读焚烧秸秆的法律后果与环境污染危害,结合本地曾因焚烧引发火灾的案例现身说法,让群众直观感受风险。同时,在田间地头设立“流动宣传站”,针对秋收后农户实际需求,同步讲解秸秆粉碎还田、打捆回收等资源化利用技术,现场演示秸秆堆肥操作方法,将“禁烧”与“利农”结合,打消群众顾虑。 
       全覆盖宣传,声音遍布每个角落。运用线上线下宣传载体,构建“无死角”传播网络。线上依托镇微信公众号、村(社区)微信群每日推送禁烧政策、气象预警及典型案例,制作《秸秆禁烧小课堂》短视频,通过情景短剧形式普及“焚烧秸秆违法”“综合利用增收”等知识,累计转发量超5000次;线下在集镇主干道、村(社区)口宣传栏、田间路口悬挂宣传横幅60余条,张贴海报300余张,利用各村(社区)“大喇叭”在早中晚村民集中时段循环播放禁烧通告,让禁烧声音“村村响、户户知”。 
       “沉浸式”引导,互动体验“入脑入心”。创新宣传方式,让禁烧教育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在镇文化广场举办“秸秆禁烧主题宣传日”活动,设置知识问答区、案例展示区与技术咨询区,采取“答对有奖”方式吸引群众参与,发放印有禁烧标语的环保袋、围裙等实用物品200余份;用图片对比焚烧前后空气质量变化,用数据说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提升作用,现场解答群众关于秸秆处理的疑问。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禁烧小卫士”绘画比赛,让孩子带动家庭,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组”的良性互动格局。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