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请进村” 日子“亮起来”
—— 市委驻滨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帮促工作侧记
曾路婵 刘景文
一片废弃的沟塘,怎么就成了村里的“铁饭碗”?
10月16日,天场镇陶河村,70岁的村民蒋光柏来到河塘打捞杂草。水面上,一排排光伏板闪闪发光。老蒋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在家门口就能干活,一天能挣百十块,心里踏实。”日常清理光伏板下的杂草、水面漂浮物,活儿不重,离家近,是个好差事。
陶河村过去只有传统种植,没有别的支柱产业。经过深入调研,市委驻滨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把目光投向光伏发电项目。
“金窝银窝,不如帮村里建一个‘会下蛋的鸡窝’。”在工作队负责人看来,发展产业不一定都得“高大上”,符合实际是根本。“光伏发电有光就有电,有电就有收入,这是给村里攒下一份厚实的家底。”
陶河村3MW光伏项目日最高发电量1.86万度,一年算下来,能增收约180万元。周边6个村集体也同步受益。“划算!”驻村第一书记薛俊和陶河村党总支书记高夕利一起算起这笔“阳光”账。项目自5月30日并网发电以来,已运营四个多月。下一步,他们还打算在光伏板下搞水产养殖,一块地,多种用途,让每寸土地都“生金”。
“工作队来了,路子宽了,资源也多了。村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项目落地更快、更实。”高夕利深有感触。
一个光伏项目,多个村子跟着“沾光”。“太好了!那我就等着‘分红’了!”县农业园辛荡村党总支书记吕青松,收到高夕利传来的好消息后,笑得合不拢嘴。“有了资金支持,我们再争取把村里的物业公司业务范围扩大,今年村里的收入就不用愁了。”
从产业帮促到民生改善,工作队的足迹遍布乡村每个角落。修建驻村道路,铺就康庄大道;安装路灯,点亮村民回家路;开展助幼、助老、助农、助学、助医等活动,让群众得实惠……工作队聚焦群众反映强烈、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自身资源做好帮促工作。
农产品怕“巷子深”,工作队就牵线搭桥,把村里的特产推进单位、送上餐桌。中国人寿盐城市公司成功争取挂钩的陶河村大宗农产品纳入省公司集中采购目录,销售大米7500多公斤。辛荡村将粉丝、肉圆等农副产品借助挂钩单位对外推介销售。
工作队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帮促从物质延伸到人文关怀。
“张书记,上次市里的医生帮我针灸后,我的脚好多了。”辛荡村一组60多岁的陈藕花,看到驻村第一书记张桂萍来了,快步迎上去聊起来。“可不,自打工作队来到村里,已经帮我们义诊六次了,我都数着呢。”八组村民杨云凑过来说道。
开展关爱活动,是工作队携手后方单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动之一。辛荡村、陶河村借助市卫健委、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后方单位医疗资源优势,开展医疗服务进村活动,通过微信群等即时网络问诊,推进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此时,10公里外的夹堆村,也迎来一片丰收景象。
“老板,帮我再寄两箱梨到广东。”“老刘,梨子帮我留4箱,我马上去取。”一大早,农业园亘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必现就开始忙个不停,登记订单、指挥剪枝、接待游客、分拣鲜梨……今年,他承包了村里60亩梨园,向村里缴纳承包费10万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10多名村民常年在果园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让他们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是我们帮促的目标。”驻村第一书记洪飞翔说。
从陶河村波光粼粼的“光伏蓝海”到夹堆村硕果累累的“梨园金秋”,从照亮村庄的盏盏路灯到温暖人心的义诊服务,市委驻滨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用实干和担当,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一个个生动的振兴故事。
产业旺了,民生暖了,乡村的日子真的“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