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冰清
“大家除草时注意别碰到药材根须,小心护着苗!”近日,记者在天场镇秉义村龙耕家庭农场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看到,10余名村民正弯腰清除杂草,整齐的知母植株在阳光下舒展叶片,透着勃勃生机。
“我们种药材有讲究,不喷除草剂,全靠人工打理,药材质量才有保证。”农场负责人胥金龙站在田埂上,手里捏着一株知母向记者介绍,“你别小看这地里的‘宝贝’,效益比种粮食高3倍左右,成熟后主要销往安徽亳州等地,根本不愁卖。”
“农场从2020年就开始试种中药材,如今已形成近300亩的规模,种有白芷、白芍、知母等品种,每年销售额能达到300万元。”胥金龙指着连片的中药材说。
据了解,目前龙耕农场与国内多家药企签订收购协议,实行订单式种植。农场按照药企提供的技术标准规范化种植。中药材成熟后,药企直接上门收购,不仅降低了市场风险,也为农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家门口干活,每天能挣80块,一年下来能挣到3万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庭!”正在除草的村民王大姐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满是笑意。
“看着大家能通过种药材务工增收,我也觉得这事儿干得值,既壮大了产业,又帮乡亲们找到了就业路。”胥金龙告诉记者,农场日常用工就有近20人,到了采收季,用工量会增加到60至80人。这些工人全是周边村民。
秉义村党总支书记沈留华表示,下一步,村里邀请农技专家定期开展种植培训,帮助农场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品质和产量。打算整合周边闲置土地,逐步扩大种植规模;探索“中药材+乡村旅游”的新模式,打造小型采摘体验园,让更多村民能参与到产业链发展中,使这碗“中药饭”吃得更稳、更香,让致富路越走越宽。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