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琪
9月1日清晨,记者来到八滩镇界山村白首乌种植基地,只见村民挎着竹篮采摘带着露水的首乌叶片,晃动的身影与“沙沙”的采摘声,织成一幅鲜活的晨耕图。
“地理标志认的不是名气,是‘根’上的东西。”基地负责人徐跃蹲在田边,指尖扒开表层土壤。他捏起土放到记者眼前:“滨海的地是黄河故道泥沙冲积而成的,这‘阴阳土’上淡下咸,浅层地下水浇灌时带着天然矿物质,加上昼夜温差攒下的养分,才养出这营养成分高、风味独特的白首乌。”
据《滨海县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当地农民就种起了白首乌,晒干磨粉馈赠亲友。经过多年发展,滨海白首乌产品已从单一的首乌粉、首乌片,拓展至首乌速溶粉系列、首乌丸、首乌酒、首乌花茶、鲜白首乌原浆等多种产品。滨海也凭借占全国95%的白首乌产量,被誉为“中国首乌之乡”。
田垄那头,村民王海霞正蹲在地里薅草。“这土肥得很,草长得比首乌快,只能用手薅才不伤根。”她直起腰抹了把汗,笑盈盈地说:“现在在家门口做工,一天能挣百十来块,中午还能回家给孩子做饭,比外出打零工舒心多了。”徐跃接过话:“9月份正是白首乌的快速生长期,田间杂草疯狂生长,我们会利用附近村里的富余劳动力进行人工除草,保证白首乌有效的生长,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基地东北角的空地上,148个棕黄色蜂箱排成整齐的方阵。养蜂人沈炳铨戴着面罩,小心翼翼掀开最外侧一箱的箱盖,清晰看见密密麻麻的蜂房。
“8月到9月是首乌花期,用这意大利蜂,采首乌花最得力。”沈炳铨指头避开穿梭的工蜂,指着巢脾边说。腹部带着橙黄色环纹的工蜂正围着巢脾忙碌,有的刚从外面回来,后腿沾满金粉,有的则埋头将花蜜吐进蜂房。
从田里的一片叶、一朵花,到罐里的一勺蜜、一盒茶,滨海白首乌成了产业链上的“金疙瘩”。此次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是对其品质的权威认可,更给区域品牌注入了“硬底气”。这既能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宽销售渠道,更能实打实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地理标志是认可,更是新起点。”徐跃望着连片的首乌田,眼神里满是笃定,“我们将严格遵循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从种植端的生态管控到加工端的技术创新持续发力,推动白首乌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助力地方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