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严岭山 孙闻) 近年来,滨淮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新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着力谱好产业兴、生态美、文化好的“三部曲”,奏响乡村振兴“交响乐”。
培植壮大特色产业,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走进黄河故道边的S327沿线,放眼望去,长兴、公玉、河西等乡村振兴产业园二期、三期果蔬项目施工现场,一排排钢架连栋大棚拔地而起,面积由起初的几十亩,辐射到现在的连片种植1万多亩。因地制宜深化发展特色农业,培植优质葡萄、秋月梨、火龙果等保供基地1万多亩的果蔬产业链示范园优质农产品大项目,建立黄河故道“世外‘萄’园”种植基地和“绿水青‘杉’”两个农文旅基地。好农家葡萄展示馆搭建直播带货新业态拓展销售市场,高峰期优质葡萄妮娜皇后、浪漫红颜等热门品种葡萄每天销售超万斤,畅销上海、南京、广东等20多个省市。
打造宜居宜业乡村人居环境,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制定好“五整治一增绿”全域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农村改厕、道路维修、沟渠整治、清理脏乱堆放850多处,清理垃圾3200多吨,规范集镇管理秩序,营造整洁、畅通的集镇环境,全力提升镇村“颜值”。目前G228、S327、S226、X301和滨淮高速与乡村道路连接四通八达。镇区街道基本实现黑色化。建立和完善了长兴、双舍、公玉等新型小区和谐佳苑、幸福佳苑、美丽佳苑等“口袋公园”。
筑牢文化惠民根基,奏响乡村振兴“幸福曲”。先后投资23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了5280平方米的文明实践所。各村(社区)均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文明实践站,筑牢了精神文明根基。精准对接群众文化所需所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市民广场、乡音文化艺术团等阵地和平台作用,组织开展道德大讲堂、“八五”普法、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等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