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赵越 李蓥吉) 为切实筑牢老年群体反诈“防火墙”,守护好他们的“养老钱”,连日来,通榆镇跳出传统宣传模式,围绕老年群体认知习惯与生活场景,大力开展“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特色反诈宣传,让反诈知识真正走进老年群众心里。
把“反诈课堂”搬到老年群众“常去地”,打破宣传“时空壁垒”。摒弃“开会念文件”的陈旧形式,将反诈宣传与老年群体日常活动深度融合。在镇文化广场、各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老年人聚集的场所,搭建“露天反诈小课堂”,由民警、志愿者化身“反诈讲师”,结合近期高发的“虚假养老保健”“冒充子女借钱”“伪造养老金领取通知”等诈骗案例,用方言土语拆解诈骗套路,比如把“骗子推销‘包治百病’保健品”比作“用假种子骗农民种地”……通俗易懂的讲解让老年群众一听就懂。同时,现场设置“反诈问答小游戏”,通过“答对送鸡蛋、毛巾”的互动形式,提问“有人说能帮你多领养老金要先交钱,信不信?”等实用问答,在轻松氛围中强化老年群众的防骗意识。
用“身边故事”敲响反诈“警示钟”,杜绝宣传“空对空”。专门收集辖区内已侦破的老年受害案例,组织镇村干部、退休老党员改编成“反诈小剧场”,在各村(社区)巡回演出。演员们身着生活化服装,还原“骗子上门冒充医生卖假药”“电话冒充孙子说‘被抓’要交保证金”等场景,演出结尾还由民警上台总结“避坑要点”,让老年群众在看剧情、议细节中认清诈骗陷阱。此外,邀请曾遭遇诈骗、后被成功劝阻的老年群众“现身说法”,用“我当时差点就转钱了,多亏村干部及时上门”的亲身经历,提醒身边老伙计“天上不会掉馅饼,陌生电话多留心”,真实的故事比生硬说教更有说服力,有效提升了宣传实效。
给“家庭防线”加上反诈“安全锁”,打通守护“最后一环”。考虑到部分老年人对智能手机操作不熟练、信息获取滞后,推行“子女+老人”的“1+1”反诈守护模式。组织网格员上门走访时,不仅向老年人宣传反诈知识,还同步添加其子女微信,组建“家庭反诈微信群”,定期推送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预警信息,指导子女多向父母普及防骗常识;同时,为老年人发放“反诈联系卡”,卡片上印着镇派出所、村(社区)的联系电话,以及“凡是让转钱的,先给子女或村干部打个电话问问”的醒目提示,让老年人遇到可疑情况时,能第一时间找到“求助人”,切实织密家庭与社区联动的反诈守护网。